蘇富比亞洲區現代藝術部主管 郭東杰
陳庭詩創作 有望提振亞洲版畫市場
李孟儒 / 採訪
蘇富比 / 圖片提供
1998年7月《CANS藝術新聞》便以陳庭詩作為封面人物,首度曝光其記載版畫數量及去處的私密手記,詳盡整理了他1968年後的版畫作品流向。時隔24年,去年適逢陳庭詩逝世20週年暨110歲冥誕,《當代藝術新聞》決定攜手《拍賣年鑑》資料庫製作「陳庭詩作品歷年拍賣成交專輯」。本專輯特別邀請到早年最密切與陳庭詩合作的台中首都藝術中心負責人廖述昌、亞紀畫廊負責人黃亞紀以及蘇富比亞洲區現代藝術部主管郭東杰,分別以專業畫廊主與拍賣公司專家的角度,為讀者解析陳庭詩創作脈絡與作品市場的發展趨勢。
—編按
排名統計至2022/12/31
當代藝術新聞: 2018年香港蘇富比推出【燈屋:羅門與華人戰後藝術收藏】專題,涵括五月和東方畫會各藝術家作品;2020年香港蘇富比現代藝術晚拍及日拍亦推出【相約一九七二:貝氏珍藏戰後中國藝術】專題,請問當時籌備的契機和過程?
郭東杰:從2017、2018年開始,蘇富比現代藝術拍賣採用更宏觀的歷史觀念去策劃,其中有幾個重要的私人收藏,它們本身的內容就非常能夠概括我們對於華人戰後藝術的歷史脈絡。2018年的【燈屋:羅門與華人戰後藝術收藏】專題可說是一個重要的開頭。羅門先生是著名的華人現代詩人,他跟「東方」、「五月」畫會藝術家來往也密切。當年有機會接觸到羅門舊藏時,我們就相當用心的策劃及梳理這個戰後華人藝術的專輯;隨後在2019年底,我們發現了一個美國私人收藏,他們是一對70年代曾在台中生活相當久的美國夫妻——貝學仁先生與他的夫人。我們特意去美國拜訪他們,見識了他們體量可觀的戰後華人藝術收藏,最終成就了貫通香港蘇富比2020年春秋拍的【貝氏珍藏戰後中國藝術】。透過這兩個私人收藏,我們好像乘坐時光機一樣,回到了他們生活的20世紀中期;通過相伴他們一輩子的藏品,看到他們認識的戰後華人藝術家,感受到他們的生活圈子跟氛圍。這個體驗讓我們了解到在那時空框架底下,收藏當時屬前衛藝術的心態原來是非常純粹,普遍來自對友情和對於藝術鑒賞的熱愛。相對於現在商業性較強的拍賣節奏,籌備這些專場讓我們回歸到更純粹的藝術收藏環境,對當時華人戰後藝術家作為最新銳的藝術先鋒,與現今用往後看的歷史觀所認知、已成為藝壇大師的他們有完全不一樣的看法,對戰後藝術有了新的理解。
當代藝術新聞:對於陳庭詩的藝術,您認為藏家為何鍾情其創作?
郭東杰:陳庭詩的藝術廣受藏家青睞,到了21世紀依然有很多年輕、新一代,甚至是非華人藏家的喜愛,我個人的體會是因為他的藝術語言非常純粹和現代:他的作品核心雖然是源自於中國傳統哲學,還有中國的高古藝術語言(像是甲古文等), 但他成熟時期的作品是相當純粹,感染力跨越了民族及國界。西方或年輕藏家在閱讀陳庭詩的抽象作品時不會產生任何障礙, 能夠理解當中傳遞最直觀的美可以被作品中體現的宇宙哲學的寬廣跟大氣所震撼到。這就是陳庭詩最直擊人心的魅力所在,不需要過多附加的解釋就能將深邃博大的藝術語言直接觸達藏家心底。
當代藝術新聞:延續上題,陳庭詩的創作依媒材主要可分為3類:版畫、壓克力、雕塑,版畫作品是否較受到藏家歡迎?為什麼?
郭東杰:從市場上來說,陳庭詩的版畫作品是最廣為人知的,因為其版畫作品流傳最廣,在學術上也是以此成名。作為拍賣行專家,我在十多年的職業生涯裡經手過的陳庭詩壓克力作品可能也就寥寥數張;他的雕塑作品我更是從未經手過。因此可以了解到為什麼藏家對陳庭詩的印象一直留在版畫上,對其它媒材的作品認識不深。我們推動藝術家的時候也需要注意這一點:雖然陳庭詩在市場的主流收藏力量是版畫,但如果我們經手到好的壓克力、雕塑作品,更是應該花多點精力去籌備;本已這麼稀有,更要珍惜每一個這樣難得的機會。
當代藝術新聞:據統計,歷年共有16件蘇富比拍品進入陳庭詩歷年拍賣成交TOP30。關於陳庭詩現今的二級市場表現,您如何看待?
郭東杰:陳庭詩在蘇富比的拍賣紀錄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很大程度是因為蘇富比在梳理藝術家的市場脈絡和學術地位時採取了比較宏觀的方向,把藝術家置入國際脈絡時,更容易讓藏家理解他們在藝術史的地位。我們一直認為陳庭詩不單是台灣的戰後藝術先驅,更是華人藝壇的重要代表人物,尤其他以版畫在國際上率先取得榮耀,這是華人世界裡獨一無二的成就。因為我們這樣推動陳庭詩的版畫創作,他的作品只要在二級市場上拍向來頗受歡迎。這幾年我們更關注於如何找到陳庭詩的作品,而不擔心找不到喜歡他的藏家。未來我們也是要在徵集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有序地呈獻陳庭詩更多類型的作品。
當代藝術新聞:請問陳庭詩的藏家年齡結構和地區分布為何?台灣藏家是否仍占多數?
郭東杰:從年齡結構上而言,陳庭詩藏家的年齡層很廣,因為他作品的入手價格相對較平易近人,5 到 10 萬港元可能就可以購藏到他高品質的單張版畫;若往高價去看,他的拍賣紀錄是在 150 萬港元左右,因此對於任何年齡層的藏家都沒有價格上的門檻。從地區分布而言,就以兩岸三地的華人為主。當然陳庭詩在台灣的知名度較高,故當地的藏家相對一定較多;但也不能忽略中國大陸還有香港的藏家,面對陳庭詩的作品,他們也能從更直觀的角度去理解欣賞。另外就是一些對東方藝術家感興趣的歐美藏家,如上述,陳庭詩純粹的藝術語言讓他的作品能面向國際,非華人也能容易進入到當中的氛圍。
當代藝術新聞: 關於陳庭詩作品在香港、海外戰後拍賣市場的未來,您有何看法?
郭東杰:陳庭詩的作品有幾個屬性:第一也是最根本的,就是戰後華人藝術。第二就是以版畫為主的創作特色,他的作品可被視為未來版畫市場拉升的動力及標竿。第三是作為一位抽象藝術家,不論媒材,他的作品都以抽象為主語言。就我個人分析,以上的三個因素在不同的時期都能在國際拍賣市場中產生提昇作用。在理解一個藝術家在市場的發展時,必須清楚其作品是屬於那些板塊。比如說,戰後藝術跟抽象藝術就屬於較大的市場,當中的藏家對藝術收藏有更成熟的認知和建立起個人喜好後,可能會將陳庭詩納入其地區性或國際性的戰後抽象收藏系列中。尤其全球戰後藝術收藏近年邁向成熟,歐美跟亞洲的市場更緊密的編織在一起,陳庭詩的作品更容易體現此作用。另外,陳庭詩是版畫市場的重要組成人物。歐美跟亞洲市場在版畫上的差距目前還是較大;像是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版畫價格可以到非常高,但亞洲藏家可能因為版畫有版數,故此對版畫藝術在出價上相較油畫和水墨作品,仍有較大落差。但我們知道陳庭詩的版畫作品其實是稀少的,所以哪怕是有版數,我們也應珍而重之。我個人認為亞洲總體的版畫市場,在陳庭詩特殊的個案上,可能會找到突破口。因其作品是屬於原創版畫,並沒有繪畫版本,再加上其作品本來就稀缺,種種因素加起來可能會對亞洲版畫市場帶來提振作用。